浪漫主義(Romanticism)
十九世紀前半,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不能表達「不安的」新的時代經神了。在歐洲,藝術家要求從古代的風格及教條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藝術家以巴黎為中心。浪漫派的藝術家為理性主義之反動,發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不關心目前的、現在的存在。精神上的特質是:孤寂、困擾、哀傷和悲觀。比以前繪畫的作風更自由,筆法更流暢。特色為強烈色彩及明暗對比。題材多為戲劇性場面,如戰爭、屠羖、海難等等,擠滿了人群、馬匹,而天空常是風暴來臨般的不安氣氛。所謂的「浪漫時期」,應將整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自然主義包括在內。因精神是一直貫穿、綿延不斷的。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作品裡,可見浪漫主義的氣質。藝術運動轉變到另一個,通常是難於明確劃分。「重新返回實在」,一直是浪漫主義背後的驅動力。
浪漫主義的題材,距離日常生活遙遠。對十九世紀畫家要把所看到的,忠實地記錄下來。只有描寫生活的真實片段內容的,才是寫實主義。此時因發明照相術而產生照相跟繪畫的分別在那的疑問。
在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古典主義畫派可以說是獨領風騷,一直到二十世紀印象派出現前,還有幾個風格的畫派與古典主義對抗著。包括:完完全全與古典主義背道而馳的浪漫派,浪漫派畫家心中古典主義的餘孽-寫實主義,實際運用了古典主義的裝飾派,不屑與其他畫派爭執的巴比仲派,還有在英國的拉菲爾前派與唯美畫派。
這篇為大家介紹浪漫派。浪漫派的時代與古典主義幾乎相同,那時拿破崙正進行著軍國
主義的侵略。歐洲各地許多人對拿破崙產生了極度的反感,畫家們用筆畫出了痛恨戰爭
的殘酷畫面,浪漫派風格從此建立了起來。浪漫派是重視情感,把色彩看是繪畫的生命,古典主義重視的素描的正確性被放在一邊。同時放蕩不羈的畫法與古典主義的調和與理智是完全不同的.古典主義沒落,浪漫派鋒頭正健,法國又發展出了兩個畫派-寫實主義及裝飾派,此二派因時間短,代表人物也較少,所以在此一並介紹。基本上寫實主義與裝飾派都是認為當紅的浪漫派風格熱情過度而漸漸流於空虛,已看不懂到底在畫什麼。因此他們離棄了感情,再回歸寫實路線,正確的素描,保守的顏色,又再度回到古典主義的懷抱。
於花蓮高農美術教室有中文說明 |
野餐 歌雅1774年
|
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拾穗 米勒1857 |
晚禱 米勒 1857-59 |
|
|
版權申明
西洋美術史部分因授課作為教育用途之故而作整理,並不做為任何商業之用。所使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其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若有不當引用之處,煩請撥冗告之,特此申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