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經過耳朵的浪漫詩」
從中國『詩經』的先民詩歌、古希臘『奧德賽』的敘事史詩,東西方古典詩詞結合詩與樂的音韻傳統,文學與音樂,自古便不斷轉換著形式相互襯映。近代則更顏密互動,展開歌劇、藝術歌曲、標題旋律的創造衍生,更豐富文學的感性內涵。
歌曲之王 |
<<魔王>> 藝術歌曲是一種與音樂緊密結合的凝錬樂類,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據歌德Goethe同名詩作所譜寫的「魔王」,如今已然成為德文藝術歌曲的典範。「魔王」原為一首敘事詩,其中可以清楚區分出敘事者、父親、孩子以及魔王四個不同角色,舒伯特則以「全譜曲」的方式將詩入樂,賦予每個角色鮮明的音樂形象。此外,其中鋼琴伴奏也相當成功地營造出父親在黑夜裡,於森林中策馬疾馳的場景氣氛,充滿了高度戲劇性。 |
<<大地之歌>> 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晚年經歷喪女之痛、健康與事業不順的多重打擊,寫用人聲的交響曲<<大地之歌>>。馬勒自仿作詩之詩集<<中國笛>>中選取七首詩作,寫成六樂章的作品,其中源自李白的詩佔了大部分,第六樂章<送別>則結合孟浩然和王維的詩而成,長度超過前五樂章總和,規模浩大。<<大地之歌>>首演時,馬勒已不幸辭世。<送別>樂章中並置死亡之陰鬱和大自然之喜悅,不僅表達了馬勒當時心境,亦流露出中國詩中常有的無常滄桑。
|
馬勒 |
德布西 |
<<牧神的午後>> <牧神的午後>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根據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同名詩作譜寫而成的一首前奏曲。作品首演時,節目單上寫著:這是「對馬拉美優美詩篇非常自由的解釋,但始終同詩聯繫在一起」。德布西的標題音樂手法不在明白呈敘事意義,而是要表達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氣氛。當代法國作曲家兼指揮家布列茲:「就如同現代詩確是由波特萊爾的幾首詩中獲得源頭,我們大可以說現代音樂在<<牧神的午後>>甦醒了。」 |
<<約翰.克里斯多夫>> 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利斯多夫>>以鴻篇巨帙描寫一位虛構音樂家由出生到死亡的人生旅程。內容傳達人類對音樂的感知過程與啟發,並敘述這位貝多芬式的作曲家如何與生命的變遷與人類的平庸抗爭。這部以音樂為主題的作品開啟所謂長河小說的先流,不僅涵括大量對音樂作品和音樂家的評論文字,作品的四冊結構類似結構嚴謹的四樂章交響曲,從各層次具體呈現歐洲音樂文化環境與傳統,因而獲得「音樂小說」之譽。 |
|
|
<<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雖非以音樂為主題,音樂卻在作品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小說中一位虛構音樂家凡德伊,其<<奏鳴曲>>中一段「小樂句」便與書中的愛情描寫緊密相關,成為勾起敘述者回憶的觸媒。普魯斯特每每喜以藝術作品為引子,形成獨特的文字風格。而主題的錯綜交織、反覆出現與重疊擴充等手法,建構出意象綿密的整體作品架構,這種可類比德國作曲家華格納「主導動機」的反覆手法,開拓了文學與音樂的對話空間。 |
<<四個四重奏>>
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詩作<<四個四重奏>>,顧名思義,內容以四個聲音對應四重奏中四種樂器,用現代主義式象徵語言寫出四種聲音交流,首尾互相呼應,結構有如一首四重奏。艾略特自己就喜愛貝多芬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並認為音樂是最神奇的美學境界。四重奏為室內樂中獨特的樂類,早在十八世紀末即奠定其形式與傳統,演奏起來私密、細膩、走向內心深處,艾略特的詩也是如此,不斷出現一些畫面(如陽光)、動機、變奏,若對音樂沒有認知,也就難解詩的意境。